花柳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慢性,退化性病的两种主要原因 [复制链接]

1#

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在此,如皋市疾控中心为广大市民罗列了几项艾滋病防治的小贴士。

01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HIV病*)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02

艾滋病的危害

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死亡率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不可治愈、无疫苗预防。

发病后的常见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现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血疱、淤血斑等;持续性发热;肺炎、肺结核、咳嗽、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

03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性接触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病*可通过性交(阴道交、口交、肛交)的方式在男女之间或男男之间传播。

离开人体后,艾滋病病*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

04

艾滋病的预防

①性病可增加感染艾滋病病*的风险,必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②避免共用注射器静脉吸*,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病*经血液传播;

③感染了艾滋病病*的孕产妇应及时采取医学手段阻止艾滋病病*传给婴儿;

④艾滋病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掌握预防知识、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⑤坚持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经性途径传播;

⑥72小时内使用暴露后预防用药可减少艾滋病病*感染的风险。

05艾滋病的检测与治疗

①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措施。有过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卖血、怀疑接受过不安全输血或注射的人以及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孕产妇,要主动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室)进行咨询检测。

②感染艾滋病病*后及早接受抗病*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病*传播。一旦感染艾滋病病*,体内病*复制即开始,会损害全身多个器官。已有的抗病*药物和治疗方法,虽不能治愈艾滋病,但实施规范的抗病*治疗可有效抑制病*复制,降低传播危险,延缓发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病*传播。

馨提示

温馨提示:

①艾滋病病*感染者也是艾滋病的受害者,应该得到理解和关心,但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既不道德,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②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编撰丨邵小红

审核丨周祥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第一线实践养鱼深知养殖从业不易

"水花鱼"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

专注水产养殖,话说适用方法。

文章严谨求是,力求通俗易懂。

近期精选内容(
  

鱼类肝脏脂肪变性后,肝脏功能发生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从而影响其生长,导致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易患暴发性出血病、烂鳃、肠炎等,同时还会降低鱼虾等水生动物的抗应激能力;使鱼类的营养代谢失调,造成料肉比增大;且鱼类的免疫系统紊乱,造成鱼类的抗病能力下降,更容易暴发大规模的传染性鱼病。

同时,鱼类的酶是由其肝脏生成并输出的,血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等是构成肝脏的物质,鱼类一旦形成肝病,将造成其血管容易破裂,血液难以凝固,一旦受到应激性刺激(如拉网、运输、水温突变、水质不良等)将发生应激性出血综合症,甚至大量死亡。

肝脏呈明显的“绿肝”状(汪开毓)

2.病因分析 

主要原因是营养性因素占主要因素,特别是饲料营养水平过高,以及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物质等因素。学术理论上还把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滥用药物、维生素缺乏列为都可能对鱼类肝脏造成损害,但现实生产中这些学术理论上列出的这几个病因关系不大。故,本文仅以营养性因素展开探讨,省去学术理论上列出的几个病因的内容。

鲈鱼肝脏明显肿大、变性质脆(上),(下)相对正常(汪开毓)

鱼类肝胆疾病主因:营养性因素 

饲料营养水平过高容易引发鱼类肝病,主要是指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过高,比如草鱼需要的蛋白质含量28%左右为宜,如果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2-35%的饲料就容易发生鱼类肝胆综合症。

肝脏明显肿大,颜色变淡(汪开毓)

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引发脂肪肝。投喂含脂肪过多的饲料能直接引起肝病。此外,投喂饲料量过多,每天多次不间断地强化投喂,引起鱼体生长过快,会出现鱼体肥胖和脂肪肝。饲料的营养指标与养殖对象不合适,如用鲤鱼料喂团头鲂或草鱼,用鱼苗、苗种饲料喂成鱼等等都会引起肝病。

另外,鱼饲料中含有有*有害物质,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鱼饲料氧化酸败的脂肪所产生的醛类物质具有很大的*性,对鱼肝脏的损伤很大,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草鱼摄食氧化酸败的脂肪后肝脏、胆囊肿大,鱼死亡率增高。发霉、受潮的饲料会产生*曲霉*素及硝酸基化合物等引起肝病。

肝脏呈斑块状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状(汪开毓)

3.深刻解析

鱼类特别是草鱼的肝胆综合症,该病是伴随颗粒配合饲料的推广普及应运而生,是以投喂颗粒配合饲料为主的高密度养殖模式下的一种营养性代谢障碍性疾病,是“吃”出来的病。从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饲料的品质好坏,二是投喂饲料的方式。

众所周知,为了人为地加快鱼类生长速度,必须提高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对于天然食性属草食性的草鱼而言,素食性的鱼类如果让它每天摄入的蛋白质、脂肪过多,超出了它机体的代谢能力,久而久之由多余的蛋白质转化合成的脂肪、糖类转化的脂肪和饲料中本身的脂肪一并沉积在肝脏、肠系膜和肌肉中,尤以肝脏最甚,形成脂肪肝,造成肝脏损伤和代谢障碍,进而形成肝胆综合症。

如同我们人类一样,如果每天过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糖份的食物容易得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病等“富贵病”一样。人类倒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来预防此类疾病。鱼的整个生命活动都掌控在人的手中,人们也可以通过降低饲料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控制投饲量来预防鱼类的肝胆疾病。“既要鱼儿长得好,又要鱼儿发病少”,是我们迫切需要破解的矛盾。

4.发病症状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鱼肝脏的脂肪含量为4%-5%左右,发生脂肪变性后肝脏的脂肪含量将超过5%,甚至达到30%-40%。病鱼发病初期,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死亡率不高。随着病情发展,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静躺于水中,反应呆滞,呼吸困难,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发白,或呈斑块状*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

肝脏明显肿大,肝色逐渐变淡变*(汪开毓)

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游动无力,吃料时有“炸窝”现象,外观无明显症状,鱼的尾鳍、背鳍鳍条尖及尾鳍边缘发白,肝脏颜色略淡,轻微贫血。5-6月以*肝、土*色肝居多,8-9月以白肝居多。发病末期,肠无食,鳃丝肿胀,黏液多或贫血或充血或糜烂;肾肿,轻敲有水流出。

草鱼尾鳍发白

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类疾病。本病最主要的妨害是经不起拉网、转池、投放中的操作折腾,操作后常引起应激性死亡,在运输后死亡率颇高,不宜运输。
  

草鱼脂肪肝(陈辉)

5.流行规律
  

鱼类肝胆类疾病,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目前鱼苗苗种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鲫、草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鳗鲡等特种水产鱼类。

胆囊肿大,充满浓稠性的胆汁(汪开毓)
  

(1)发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高峰期为7-10月份,以盛夏酷暑发病最严重,也就是鱼类大吃料的时节;水温在25℃以上多发生。
  

(2)各种养殖鱼均可发生,但以草鱼、鲤鱼最为突出,从苗种到成鱼阶段都能发生,但一般成鱼发病率高。
  

(3)鱼类肝胆类疾病,多见于投喂高蛋白质和高能量饲料的养殖鱼类,且在水质恶化和盐碱地鱼池发病较多。
  

(4)高密度养殖的池塘和网箱,尤其是超量投喂添加了喹乙醇等促生长剂的饲料后,发病率增高,且病情严重。
  
   

胆囊肿大,充满淡绿和浓稠性的胆汁(汪开毓)

6.从外观来判断鱼类不同肝脏疾病类型(文源:拜耳水产)

绿肝:引起绿肝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肝细胞损伤,导致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渗透到细胞外。另一方面可能是肝胰脏排泄受阻,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进入胆囊受阻。

*肝:通常与机体代谢障碍或病原体入侵肝脏有关。由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病程缓慢,潜伏期较长。当细菌或病*等病原体入侵肝脏时,肝内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呈现*色或土*色。

白肝:通常与慢性消*性疾病或高频次过量用药有关。由慢性疾病引起的白肝病程缓慢,潜伏期较长;由于高频次过量用药引起的*肝病程较短,用药当天即可引起肝脏局部发白现象。

花斑肝:一般情况下,花斑肝发病周期较长。发病期间,鱼体摄食、消化能力逐渐减弱,体质明显下降,严重时伴发肝组织坏死性萎缩。

脂肪肝:肝内脂肪含量超过湿重的5%,或1/3以上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即为脂肪肝。脂肪含量5%-10%为轻度脂肪肝,脂肪含量10-15%为中度脂肪肝,脂肪含量≥15%为重度脂肪肝。脂肪在肝细胞中大量聚集,使其在肝细胞内形成脂肪滴,随着脂肪滴数量的增加及体积的增大等,肝脏脂肪含量不断升高。鱼类脂肪肝的发病原因一般与脂肪摄入过量、脂肪代谢障碍或药物因素有关。

7.防控措施

应急救治:当鱼类肝胆病发生后,首要措施是减少投料量,甚至停料几天;其次,改喂降低蛋白质含量的饲料,以缓解肝胆功能受阻;再次,立即兼喂草绿饲料,比如青草、浮萍(浮薸)等。

肝脏呈*白色相间的“花肝”状(汪开毓)

科学投喂:对肝胆病的预防,选用营养丰富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科学投喂。投喂适宜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切忌过量投喂;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草食性鱼类兼喂草料为宜。
  

胆囊肿大、充血发红,充满带红色的胆汁液(汪开毓)

中草药防治:鱼类肝胆综合症以中草药防治效果最好,但前提是在鱼类正常吃料的情况下内服药饵,闭口不吃料时无益,因此,专业精养草鱼的可以在发病季节采用预防性中草药拌料投喂。中草药可用*芩、蒲公英、甘草、*芪、绞股蓝、三七、虎杖、茵陈、泽泻、白术等中药打成细粉投喂预防。在治疗时可以投喂三*散以及厂家生产的专治肝胆病药物,比如市售的清热解*,保肝利胆的药物,添加到饲料中投喂,一个疗程5-7天。

胆囊扩张、肿大,充满胆汁液,胆汁呈黑红色(汪开毓)

综合措施:除上述施治方法外,还需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加足水体溶解氧;生石灰水泼洒调节水质;并发烂鳃等细菌性病类的,泼洒消*剂;镜检有寄生虫的,使用杀虫剂。等等。

(刘文俊整编)

(备注:本文内容仅供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告之即改或删)

更多信息请登录水产专业网站:西南渔业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