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柳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咏白海棠诗全解二下 [复制链接]

1#
博海特色技术医院骨科横向骨搬运治 http://www.yktms.com/zzysm/9297.html

上篇说到宝钗的冷香丸其实就是所谓的“返*梅香”,可能有的朋友还不是完全明白。本篇我先来把这个问题说透一点。我们来看看这种返*梅香的制作方法:

原料:

黑角沉半两、丁香一分、郁金半分(麦麸炒令赤色),腊茶末一钱、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即韶粉是),白蜜一盏。

制法:

右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半汤,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及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使稀稠得宜,收沙瓶噐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

大家看这个制法,不就跟“冷香丸”的制法几乎一样吗?都是先把几种原料研末。然后返*梅香加入“白蜜”,冷香丸加入“白糖、蜂蜜”。调合后,返*梅香“收沙瓶噐中。窨月余”,冷香丸“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要用时才拿出来。而其中最为意味深长的,是两者使用的最后一步:

返*梅香在使用的时候,为了让燃烧更长久,并不是直接烧,而要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同样,冷香丸也不是直接就吃,而要“用十二分*柏煎汤送下”。我们来看《本草纲目》中对*柏的记载:

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原来*柏这味药,由于药性关系,是必须和知母一起使用的。前人把它们比作“虾与水母,必相依附”。因为古人认为水母没有耳目,不知避人。因此常常有虾随行。虾见人则惊,水母亦随之而没。

大家留意这里面的“知母”和“水母”,再加上上面说的烧返*梅香时衬的“云母石”,都是“母”,这不都恰好可以用来暗喻静妃的曾经是“母”仪天下的皇后的这个身份吗?作者这是暗里把静妃比作“知母”,然后把顺治这个穿“*”袍的皇帝,比作总跟知母“相须而行”的“*柏”。用*柏来送服冷香丸,是寓意顺治皇帝重新跟静妃相依相伴,让静妃返*。所以整副药中,“*柏”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味药。

不仅如此,大家注意“虾与水母”这几个字。要知道,在清朝时,皇宫内的大内侍卫,还有一个俗称,就叫做“虾”!例如朝鲜人记载董鄂妃的身世时,就说她曾是“虾之妻”。因为硕塞是内廷侍卫总管,就是一个“虾”。那么陈之遴是内阁大学士,他的身份也是可以类比于“虾”啊。“虾与水母,必相依附”,这不就又是可以用来影射陈之遴与静妃的关系吗?

所以冷香丸要用*柏来送服,这是一个双关的影射!同时影射出静妃与顺治、陈之遴这两个男人的关系。这个设计真是非常地巧妙,所以脂批也赞叹说“末用*柏更妙”。

现在大家完全清楚了吧?作者设计“冷香丸”的用意,完全就是为了针对静妃欲要“返*”的这个用意,而且还是双关的影射,表面上要跟顺治“返*”,实则却跟了陈之遴“返*”。正如返*梅香表面上闻起来如梅花般清逸幽雅,彷如世外的高人。其实却是假的,是以其它各香合成出来的,并非真正的梅花香。

所以宝钗的形象就是这个特点,表面在装端庄稳重、贞洁自守,但是背地里百般勾引男人。前八十回都在各种手段勾引宝玉,陷害打击黛玉。后面失去了宝玉后,转头就去勾引贾雨村。用现代的话来讲,她就是个“绿茶婊”!

那么大家又要问了,宝钗真的有勾引贾雨村吗?前八十回中,虽然有宝玉行酒令时的确说了“秋千架上春衫薄”,但并没有明确说就是宝钗在荡秋千勾引男人啊。这只是葵酉本后28回中的情节,到底是不是原作者的设计?真的就是在呼应宝玉的那句酒令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宝钗的咏海棠诗里面!下面我们就回到分析海棠诗这个正题,继续来分析宝钗的咏海棠诗中,关于宝钗的这种两面性的影射。

我们来看第三句“胭脂洗出秋阶影”。这句自然也有出处,引自宋代李冠的一首《千秋万岁》:

杏花好、子细君须辨。

比早梅深、夭桃浅。

把鲛绡、淡拂鲜红面。

蜡融紫萼重重现。

烟外悄,风中笑,香满院。

欲绽全开俱可羡。

粹美妖娆无处选。

除卿卿似寻常见。

倚天真、艳冶轻朱粉,分明洗出胭脂面。

追往事,绕芳榭,千千遍。

所引的,就是其中“分明洗出胭脂面”这一句。

大家看这首词的意思,完全契合关于宝钗影射的整个故事背景的。下面我们站在宝钗或者说静妃的角度,来翻译一下这首词的意思:

首先宝钗把自己比作杏花。“杏花好、子细君须辨”--我就如同杏花那般娇艳,皇上您要仔细分辨清楚我的美好呀!

然后是一连几句形容自己的美丽仙姿。

接着“粹美妖娆无处选。除卿卿似寻常见”--世上哪里还能找到像我这么美丽妖娆的美女呢?除了我之外,其她人(包括董鄂妃)都是寻常之辈而已。

“倚天真、艳冶轻朱粉,分明洗出胭脂面”--我天生丽质,不屑于涂脂抹粉,容颜就如洗干净了胭脂的脸面那般素雅分明。那这一句就跟“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是一样的意思。

其中“分明洗出”暗示主人公以泪洗脸,这洗去了脸上胭脂的,是泪水。为何会以泪洗脸呢?是因为思念另一个人啊。这就引出整首词的结尾点题之句:

“追往事,绕芳榭,千千遍”--我整天以泪洗脸,不停地追忆跟皇上您相处的往事。这种思念就如同这飘落的花瓣,千遍万遍地绕着这芳榭,不停徘徊旋转。

好了,大家看这首词的词意,跟宝钗海棠诗想表达的第一层含义完全一致。也是说自己的素颜极美,也是说自己为思念皇帝落了很多的泪,最后一句更是深情无限,跟《长门赋》的中心思想一模一样。

另外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千秋万岁》,也在寓意自己跟思念中人的关系能千秋万岁。吴梅村的《古意六首》中的前五首都是写静妃的,大家来看第一首:

争传婺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

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那得恨长门

大家看明白了吧?这里面也有“千万岁”和“长门”。吴梅村的诗,跟《红楼梦》中的影射,有许多的用典完全一样。比如再看第二首:

豆蔻梢头二月红,十三初入万年宫。

可怜同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

也是用“豆蔻”之典,跟蘅芜苑的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还有云儿的曲“豆蔻花开三月三”用典一样。这里顺便展开一点来说,为何说豆蔻在三月三开花?因为探春的生日就是三月三呀!静妃勾引到了陈之遴,自然是再次花开,梅开二度了。

又为何偏偏是三月三日呢?因为这天是上巳节!上古春秋时候,到了春天,男女到河边洗浴,称为“祓禊”。在这天,是“令合男女,奔者不禁”的,也就是俗称的“野合”,大家明白了吧?

上巳节后来发展成文人诗客聚会的习俗。聚会中以酒杯于水中流转,停在哪个人面前,就由此人作诗,称为“曲水流觞”。最有名的一次,就是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的盛事。此次的盛事也成就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所以探春宝玉他们为什么组织的是“诗社”呢?就有模仿兰亭集会这个用意。探春写给宝玉的那封信笺中的“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东山再起的就是谢安,作者就是借用谢安参与上巳节兰亭聚会这个典故。

再多说一点,大家看贾*等人初游大观园的蘅芜苑那一段中,不就是几个清客在轮流作诗吗?对吧?只有蘅芜苑这里作的诗最多,其它地方清客们都没有作诗的。

还有蘅芜苑中,仿佛全天下的所有古籍中提到的香草,这里都有了,为何有那么多的香草?因为古时“祓禊”时,是要“以香熏草药沐浴”的!而《兰亭集序》中就写到,王羲之他们在的会稽山兰亭四周,景色优美,各种植物种类繁多,能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在蘅芜苑中,就同样就能俯察全天下香草品类之盛!故此这蘅芜苑其实就是一个“兰亭”,里面也有人在“野合”。

“野合”这个含义,又是跟蘅芜苑的题名“蘅芷清芬”相互呼应的。这个影射非常妙但又极其复杂,这里先简单说说。“清芬”这个词,出自“返*梅香”的发明者韩魏公韩琦的一首咏合欢花诗的一句:

所爱夜合者,清芬踰众芳。

合欢花又称“夜合花”,昼开夜合,非常守时。故此宝钗不就有“安分随时”的评价吗?“合欢”、“夜合”,都有男女欢爱的含义。中国最早的妓女工作,就被称为“夜合”,出自古籍中“管仲相桓公,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富国”这句。

“夜合”与“野合”,两个词读音相似,含义也相近。它们不仅都指向男女交合,还同时有另一个含义—指*队野外交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有“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戎狄之所长”;《读通鉴论》有“良骑夜合,交锋决胜,夷狄所长,中国所短”。

那么满清人就是“夷狄”啊,最大优势同样是骑兵和野战,也就是“良骑野合”或“良骑夜合”。这就是蘅芜苑题名中为何是“蘅芷”的用意了。“蘅”就是杜衡,杜衡叶像马蹄,“食之可以走马”,又称作“马蹄香”;“芷”就是白芷。白芷中有种特产于东北大兴安岭的兴安白芷,就别名“走马芹”。

所以“蘅芷”两个字,指向的就是影射东北满清人是“良骑”的这一方面的含义。这个含义,又在呼应潇湘馆那一段中,取典《扬州十日记》,形容尸骸满地“衬马蹄”这个恐怖场景。

满清人的铁蹄了践踏无数的汉人百姓,所以是“清芬踰众芳”!“清芬”有满清的“清”,“踰”字是足字旁的,而“众芳”当然是指广大的汉人百姓。

再从文学角度说说作者选取“马蹄”来影射的用意。“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吧(不知道的请自行百度)?

满清铁骑在践踏了无数汉人的血肉之后,收兵回到兵营,马蹄上仍残留着一段血腥之气。作者就是借用“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手法,不描写正面,而是通过写侧面来为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空间。这个写法非常文艺含蓄。大家看《蘅芷清芬》诗中的那句“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正如前面文章提到的,作者选的这个角度,又跟“有凤来仪”、“杏帘在望”一样,都是紧紧扣着元春省亲这个特点,表达一个人从远方归来的这么一层意思。

最后,兴安白芷别名“走马芹”,所以静妃不是走马走到了陈之遴身上了嘛!故此,明明是“蘅芜苑”,为何偏偏要题名“蘅芷”呢?“芷”字有非常特别的用意的。

上面说的这一切的核心,就是“合欢花”的意象。通过从其名称所延伸出的多种含义,同时影射了满清入侵和废后出轨这两个方面的非常复杂的含义。既具有高妙的文学艺术性,影射得又非常恰当和全面。

说实话,我也不知我上面都说清楚了没有?大家看明白了吗?我觉得这些真是太复杂了!作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当我想通这些所有的勾连关系的时候,心中的震撼真是无以复加!套用一句最俗的句子,我对作者的敬仰之情,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所以袭人的那句“花气袭人知昼暖”,这“袭人”的“花气”就是指合欢花香。因为袭人是第一个与宝玉合欢的人,也是太虚幻境中与宝玉合欢的可卿的现实中的替代者。合欢花还是“三春过了”之后的初夏时开的花,故此作者把“骤暖”改成“昼暖”。因此真正来说,宝钗的代表花明面上是牡丹,但背地里是合欢!所以黛玉在接着的菊花社中不就在喝合欢花酿的酒吗,就是在呼应这一点。

好了,这个话题就不再继续了,否则大家可能真的晕了。大家先再自己品味一下这种种精妙的之处。下面我们回到宝钗的海棠诗来。

那么大家要问了,作者引李冠的《千秋万岁》一词,哪里看得出来宝钗“绿茶”的两面性了?哪里有跟宝钗荡秋千勾引男人有关?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在上面所引用的这首词,而在李冠的另外一首被后人称颂的词上面。

李冠寂寂无名,他流传下来的就仅有五首词。他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赞其《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

这样的话我们又不妨去看看他的这首《蝶恋花》: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度。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这首词所写的内容,非常的暧昧。主人公孤身在外,孤独寂寞。一天夜晚外出散步,天上的小雨欲下不下,月亮时出时没。鼻子闻着暗暗的桃杏花香,耳中听到远处有女子在荡秋千,笑声轻语声隐隐约约传来。不由得勾起自己万千的相思,真是寂寞难耐,无处排遣。词中,风和雨的相约相留住、云和月的相互掩映出没、桃杏花香暗地里相度传送,都充满了男女间暧昧偷情的意味。主人公之后有没有去寻春问柳,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大家发现什么了吗?“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呵呵,就是这一句!宝钗荡秋千勾引男人的问题,是不是有答案了?原来这个情节的构思,是出自这首词的呀!

我们大致来看看葵酉本中,宝钗勾引贾雨村的情节:

不觉又是一年,展眼又是春满芳园,独上柳外危楼,极目远望,芳草千里连天碧,萋萋晴翠,杜鹃声里斜阳暮,院里梨花绽放如雪,宝钗无情无绪,在院里坐到*昏,更觉空寂,渐渐的天上飘下雨丝,越下越大。宝钗站在雨中,看那烟雨凄迷,梨花带泪,把院门深闭,终日不出。

季节和时辰的背景,跟李冠《蝶恋花》词完全相同,都是暮春里的一个雨夜。人物情绪也一致,“渐觉伤春暮”。

……宝钗走出门外,专等雨村经过,好和他谈谈生意的事。谁知每次见他来了,都是几个人一路,他也不好意思上前。

所谓“朦胧淡月云来去”,这雨村来来去去的总没机会接触,真是心痒难耐。这天机会来了:

宝钗走到院里,忽听墙外笑语不住,从墙洞里一瞧,乃是雨村与冷子兴聊叙,只见雨村笑道:“多谢冷兄相助,蓉兄弟把几个门面让给我,近日生意颇为兴旺,还得感谢冷兄好言相协。”又听冷子兴道:“蓉蔷兄弟也多谢先生的提携,得以升官,大家彼此彼此。”雨村笑道:“你去叫蓉兄弟过来,我在这儿等着。”冷子兴应了一声走了。雨村站着干等……

“数点雨声风约住”,冷子兴这个“风”把贾雨村这个“雨”给留住了。真是天赐良机!

雨村站着干等,忽听墙内有女子的笑声,抬头一看,只见有人在高高的荡着秋千,穿着轻薄春衫,露出两个香肩,衣随風动,显出些雪肌香肤,不觉看的呆了。又见那女子对他嫣然一笑,顿觉神*颠倒,也不顾得避讳,死死的盯望起来。宝钗也盯着他不住含笑,雨村浑身似酥如麻,竟忘了身后有人叫他。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宝钗这个机会抓得好,“穿着轻薄春衫,露出两个香肩,衣随風动”,正是“桃杏依稀香暗度”。大家注意,宝钗是高高地荡着秋千,让贾雨村从墙外都能看见,这里很明显含有“红杏出墙”的意思。

(雨村)时时又回头看了几眼,见那荡秋千之人犹在对他痴痴凝望,也不时对以微笑。雨村回到家里,怅然若失,坐着垂头发闷。

这就是对应“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好了,这样一对比下来,很显然宝钗荡秋千勾引陈之遴的构思,就是出自李冠的《蝶恋花》词。这样同时也就很肯定,宝玉的“秋千架上春衫薄”就是指这件事,宝钗诗中的“胭脂洗出”也是引自李冠的《千秋万岁》。

同时还能肯定的是,这个设计是作者的一个连贯的构思,是从前80回延续到后28回的。这就是我所谓《红楼梦》的DNA,虽然隐藏在最深处,但反而是最确实最可靠的证据,证明葵酉本基本上就是真正的原本。

因为除了《红楼梦》创作集团的这些作者,我不相信后世还有人能这么透彻了解《红楼梦》的影射秘密,能接续出这么完美的呼应前文伏笔的续作。

现在再回到李冠的《千秋万岁》,这词写的是杏花,那么杏花是自带“红杏出墙”的属性的,作者暗示的就是宝钗红杏出墙。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同是宝钗之副的麝月的花签诗“开到荼靡花事”,这是出自宋代王淇的《春暮游小园》:

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靡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作者为何不选“红杏出墙”的原版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而要选这首呢?因为这首更有指向性。又是在暮春的季节,又是在花园之中。而且里面还写到了海棠。宝钗为了勾引男人,不再强调自己的素颜了,自己这朵海棠现在要“涂抹新红”,然后“丝丝天棘出莓墙”。

“天棘”是一种蔓生植物,好缠竹木上。这个特性,暗示她总要依傍和纠缠着男人,以此才能生存。所以大家看蘅芜苑中的植物,就都是“薜荔藤萝”这类的蔓生植物,“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垂檐绕柱,萦砌盘阶”。这些影射意象前后完全一致的。

好了,下面我们再看宝钗诗的第一、二句,这才是最狠的!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这两句表面的意思,我们分析过了。那么它狠在哪里呢?大家来看它们的出处。清人钱德苍著有《解人颐》,专门收录自己喜欢的古人的清言警句。其中就收录了明末五子之一的屠隆(字赤水)的一篇清言:

屠赤水曰:“蓬门掩兮井径荒,青苔满兮履迹绝。园种邵平之瓜,门栽先生之柳。晓起呼童子,问山桃落乎?辛夷开未?手瓮灌花,除去虫丝蛛网。于是不巾不履,坐北窗,披凉风,焚好香,烹苦茗,忽见异鸟来鸣村间。少倦即竹床藤枕。一觉美睡,肃然无梦。即梦亦不离竹径花坞之旁。醒而起,徐行数十步,则霞光凌乱,月在高梧,妻孥来告:‘诘朝厨中无米。’”笑而答之:“明日之事有明日在,且无负梧桐月色也。”妇亦颇领此意,相对怡然。

这篇短文开头第一句就说了“掩门”,接着还说了“青苔”,还说了“手瓮灌花”。几个关键词都与宝钗诗的前两句对应。在同一篇诗文同时存在这么多相同的关键字,几乎不可能是巧合(而且“不巾不履”也跟后面湘云的菊花诗中的“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应,也是讽刺宝钗的)。

并且,整篇文章表达的,就是一个隐居之士自命清高,自得其乐,甘于穷困这种思想,看起来真是一个世外高人。这个跟宝钗的自立牌坊完全一致。

问题在于,屠隆这个人,是个非常典型的两面派!一方面,他是明末清谈之风的发起者,其代表作《续娑罗馆清言》,刮起了明末一股谈玄论道的清谈之风。就像他的上面这篇短文所自况的,仿佛自己是个安贫乐道的高人逸士,跟老婆相处和谐。

但其实另一方面,这个人的私生活极其放荡。他不仅“广蓄声妓”,还是个男风爱好者,堪称男女通杀,日常有男童女童陪伴。汤显祖就调侃他“岂有妖姬解写姿?岂有狡童解咏诗?”、“家间大有童男女,尽捧莲花当药王”。最令人不齿的,他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因患花柳病而死的名人。

他有一件很出名的事。当时有一个很仰慕他才华世家王爷,在一次两家人宴会的时候,两家人的家眷“男女杂坐,绝缨灭烛之语,喧传都下”。后有人因此事弹劾他,令他丢了官。此事闹得很大,成为当时的时事新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了热搜。书中宝钗这两句诗旁有脂批“讽刺时事”,指的应该就是这个。

那么什么叫做“绝缨灭烛”?这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楚庄王赐群臣酒宴,让后宫最宠爱的姬妾出来敬酒。刚巧有风把蜡烛吹灭了,有个美人感觉有人调戏她,就一把扯下了这人的冠缨找楚庄王告状。结果楚庄王不仅不追究,还让大家都把自己的冠缨摘下,才重新点上蜡烛,酒宴尽欢而散。后来这个臣子也奋勇杀敌,报答了楚庄王的宽恕之恩。

也就是说,屠隆性格开放,和那个王爷的家眷之间,发生了些不清不楚的事情。但是这个王爷是无所谓的,没有去追究。那么现在《红楼梦》作者引用这一个事件来作影射,意思当然就很明白了。

首先屠隆就是个很“装”的人,表面清高,实际放荡,甚至还死于花柳病。作者以此讽刺宝钗的虚伪,以屠隆来类比她,确实是挺狠的!

其次,陈之遴与静妃的偷情,很可能顺治皇帝是知道的!但是顺治无所谓,没追究这个事情。这一点,若大家不信的话,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找到旁证。

大家应该都知道了,现在顺治、董鄂妃、静妃这几个人的关系,作者是拿汉武帝、李夫人、陈阿娇这几个人的关系来作类比,恰好都是一个早死了的宠妃,一个废后。但是有一点相信大家没想到,实际上作者把陈之遴也类比为汉武帝身边的一个人!

这是谁呢?就是汉武帝的佞臣韩嫣。韩嫣不是正经干事的大臣,他实际上是汉武帝的男宠。常常和皇上同睡同起。野史记载,汉武帝甚至和韩嫣一起,在宫中和姬妾一起乱搞的。后来这个韩嫣也是被皇后以跟永巷宫女私通的罪名赐死。但从汉武帝的角度说,他肯定不在意韩嫣跟后宫有什么关系,甚至日常以此为乐。

那么重点来了。这个韩嫣是韩王信(非淮阴侯韩信,乃韩王韩信)的曾孙,故称为“王孙”(一说字“王孙”,因“王孙”二字是西汉时常见的名字)。大家记得吗?宝玉结令那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就是出自宋代李重元的《忆王孙·春词》,我们再来看一遍: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杜宇声声不忍闻。欲*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大家看回上述葵酉本写宝钗勾引贾雨村那段情节的第一段描写:

独上柳外危楼,极目远望,芳草千里连天碧,萋萋晴翠,杜鹃声里斜阳暮,院里梨花绽放如雪。

没错吧?完全是出自《忆王孙·春词》这首诗!所以贾雨村、陈之遴就是“韩王孙”,宝钗实际忆的是他。所以宝钗住的地方就叫“梨香院”。

宝玉初到秦可卿书房时,看见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处有脂批“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

和尚给贾瑞风月宝鉴时,说的是“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風雅王孙等看照”。也是要惊醒“王孙”。

另外葵酉本后二十八回中也有大量的“王孙”字眼,就不再多说了。显然作者是把贾雨村或者说陈之遴,类比为韩王孙,也是暗示顺治不管他和静妃关系的用意。

最后再说说《蘅芷清芬》诗的最后一句“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也是同样的意思。因为这是引用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句。那谢灵运这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出下一句的“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这篇文章的末句就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作者这里还是有两层意思:一层,以谢灵运被贬到永嘉,独居高楼,写诗希望起复这个典故来比作静妃的独居与希望“返*”。第二层,静妃的这个“幽梦”,最后却着落在“王孙”陈之遴的身上了。

好了,本篇就到这里。

随风飞舞潇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